金刚剑
我读过《做个喜悦的人》多遍,现不时还拿出来翻翻,当我看到本期的题目“佛法修行如何
才能上路”时,想到的是该书前言中提到的“理和事的一体性”,理是指理论如缘起、空等
,事是指修行,佛教的理和事是一体的,但如果修行忽略了“四念处”,则本来一体的理和
事就会分开,让修行人走上歧途。该书指出:“偏重理者容易走上‘空’的理论研究,但在
修行上不知如何应用;结果形成佛法的‘玄学化’。而偏重事者易走上‘定’的修行,但不
知‘定’了以后要如何,在生活中又如何;结果往往形成佛学中的‘神秘主义’,以种种定
境为解脱。至于‘理’上高谈‘空’及‘缘起’,而‘事’上只重修定却不修四念处,就成
为理论是一套而实际又是另一套,两个连不上。勉强连上了却不得力,总觉得有些障碍。”
我想这也许是现代许多佛法修行人修行未能上路的主要原因吧?——忽略了四念处(觉观)
的修行。
另外,佛教原始的目的是灭苦,如果修行人一开始不是以自己灭苦为目的,而是以“证果”
、“度众生”、“成佛”为目的,则也容易觉得自己修行不能上路,因为这些都是建立在自
己“灭苦”的基础上的。如果修行人以灭苦为目的,在理论上重视缘起、空的研究,在生活
上则能用四念处为基础修行,经过一定的时间,一般应该都能够上路,如仍觉得自己没有上
路,这就需要寻找原因了,如果能得到善知识的帮助,当然是最好的,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我个人也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能提供一点帮助,故不揣浅陋,表述如下,请大家指正
。
佛法的在家修行人虽然不必像出家人一样严格的遵守戒律,但如果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是
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的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事情的,这就造成了身心的苦恼,而这种苦恼
即使在心念上如何用功,也是不能很快解除的。四念处的觉观修行并不能取代戒律,虽然也
有修行四念处觉观力量强大的人,能做到不刻意守戒却自然的不犯,但这是很不容易的,对
于一般的在家修行人来说,适当的行为约束、明确的告诉自己什么事情不能做,还是必须的
,是修行能够上路的基本条件。至于如何适当?我觉得可以参考基本五戒,也可以用是否伤
害到他人或自己来衡量。
佛教认为人类因无明(于真相不了知)而执着,因执着而生烦恼(苦),所以必须对真相充
分了知,充分了知真相就不会执着,没有执着就没有烦恼(苦)。四念处觉观的修行之所以
重要,正是因为它能让修行人逐渐了知身心内外的一切真相。坚持四念处的修行,修行人一
般都能逐渐见到自己的无明执着,通过放下执着,他的烦恼(苦)是会越来越少的,自然也
没有修行不能上路的问题,但如果一直看不清自己的无明执着,或者是放不下,烦恼依旧,
则可能是觉观的力量太弱了,修行人则需加强四念处的觉观训练,特别是在无聊和烦闷的时
候,要勇于面对,把它当成是锻炼和提高觉观力量的好机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做诸如玩游
戏、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另外,修行人还要加强心念集中统一的训练,心念集中统
一的训练能提高四念处觉观的力量,有助于看清和放下无明执着。
人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大多数的
人都没有宗教信仰,认为人死则一了百了不复存在的“断见”思想非常普遍,虽然也有不少
人相信存在着不灭的灵魂,但即使是这些人,相信在潜意识中也仍会有“断见”的思想存在
,因为看不见并且科学不能证明的东西,是很难让人确信的。“断见”思想加深了人对“自
我”的执着,无数的烦恼便因之而生了,佛法虽然有“无我”的教说,但真能在生命中看出
“无我”的人却很少,据说没有达到阿罗汉境界的人,都会有自我存在感。大乘佛法后期真
常唯心说盛行,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既然看不出无我,又不希望无我,那么就告诉你有我,
这个我就是“真如”、“自性或本性”。禅宗常有见“自性”的说法,我虽没有“见自性”
,但却曾因禅宗公案“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而破了自己的“断见”,减轻了对死亡
的恐惧,当时是要去看望一个久病的老人,思索要怎么说才能减轻他对死亡的恐惧呢?我突
然想到,父母还没有生下我们之前或者说我们的父母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在哪里呢?如果
说那个时候我们是“无”(不存在),那么现在这个活生生的人又是怎么来的?是从无到有
吗?可是这世界上又有那样东西是从无到有的呢?我们随眼所见又有那样东西是凭空而生的
呢?由此可见,在父母未生之前,我们也不是“无”,我们存在于宇宙之中,与宇宙同在!
如果能依据缘起而对生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看法,我相信是能减少修行人不少的烦恼的,也
有利于修行的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