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
我的老師沈家楨先生曾經當面批評過我:「嘉陵兄!我覺得你對佛法現代化的期待與要求太
高了。而一般人對你的要求,恐怕是難以做到!」
家楨先生從不以我的老師自居。但他的話句句都是我的老師,也都在人生的各階段對我產生
影響。而這句話正是如此。原始佛教最初講的主題,是苦、空、無常與無我,修行人則是以
「解脫輪迴」為目標。但畢竟世間大多數的人不是出家人,而希望「解脫輪迴」者更是少之
又少。在如此的情形下,大多數的人難道就無法修習佛法了嗎?這就是佛法現代化的主題了
。
大乘佛法裡有常、樂、我、淨的講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和原始佛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相
違背。但事實上一點也不,因為常、樂、我、淨正是佛法的現代化與普及化。此期般若廣場
討論夫妻的相處之道,就讓我由覺觀出發,來看看常、樂、我、淨何以不但不和原始佛說的
精神相違逆,反而可以幫助夫妻的相處。這應是我個人在佛法現代化上的更進一步,也算是
我對先師家楨先生的回應。
佛法講世間相無常,是指無常乃世間實相。故所有「天長地久」的想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執著
,也是「不如實」的。修行人如能在夫妻關係上有這個無常的覺知,我倒以為反而能幫助夫
妻間的相處。
最主要的是修行人如果真地有對無常的覺知,就不會再把配偶對自己的付出(或容忍)視為
當然。會懂得惜福,而知道夫妻的緣份正如其它萬法一樣,都是如風前焰一樣地隨時有可能
終止或變化。能這樣就會懂得感恩,而知道要去珍惜「眼前人」,去做能做的努力與付出,
關心對方。最怕的是一種對愛情的誤解,而懷有「自性見」的高傲,老以為自己是萬人迷的
白雪公主,或多少人排隊等待的白馬王子。但這就是夫妻關係裡的我慢。這種心態有一天會
面臨夫妻關係的無常,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因為這就是無明———對真相未如實了知。而未
了知的並不是自己到底是不是白雪公主、白馬王子,而是把婚姻視為當然的我慢心態。這才
是最要命的!
近代西方主流的婚姻思想,是一種流於自性見的婚姻觀,因受到了天主教裡把婚姻定為「聖
禮」(sacrament) 的思想所影響。而這種思想是不符合佛法裡的緣起思想的。佛法修行的立場是以為對任何神
聖觀念的執著,都會構成一種法執,而可能會造成傲慢與傷害。它助長一種「你既是我的老
公或老婆,那你當然就該如何」的心態,因為那是神的意旨。但這是違反佛法修行人反觀自
照的修行精神。以佛法來看,夫妻如果能長久地和諧相處互敬互愛,是很難得而值得尊敬稱
嘆,也是雙方都有修行的表現。能做到這樣,就是能「在無常中有常」。正如佛陀曾說過,
修行人是在生死洪流中「以自為洲」,「以自為島」。這是不容易的。故佛法的婚姻觀不是
把婚姻視為神聖,而是注重自我的反省、調整與付出。因為修行人知道「婚姻」的本質是緣
起而了無自性,也是無常的。如不去努力付出而投入「善因緣」,有一天它是會變化的。
菩薩道講究慈悲與利他,自然不會鼓勵人輕易離婚。但筆者也曾見過某些菩薩行者的婚姻,
真可說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故佛教對離婚的立場,雖是絕不輕言離婚,但也不是落
入婚姻的自性見而以為離婚絕對不可(如天主教)。而菩薩道所講的慈悲是以般若慧為基礎
,故合乎佛法的夫妻關係應是講究緣起而「相互」的。是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而不是任
何一方無條件地容忍。故菩薩道主張夫妻二人共同的心靈成長,而能使初始的情愛關係昇華
為最終的心靈伴侶。這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如果不能如此,夫妻終久會漸行漸遠。因在當
今的人類文化環境裡,宗教與道德對人的約束力已是愈來愈弱。夫妻就算是因財產或子女的
原因而沒有走上離婚,但若無法成為心靈上的伴侶,這種關係終久會成為一種心靈的負擔。
故菩薩道對夫妻關係的看法仍是注重修行,也就是夫妻都應不斷地自我提昇與進步。
能自我提昇,就能讓自己擁有喜悅的生命品質,而為婚姻與配偶帶來歡愉。這也就是自己快
樂,才能令他人快樂。否則人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愈來愈頑固,不是看這不順眼,
就是看那不順眼。到最後是人生之路愈走愈窄,不要說配偶看了會嫌,就是一般人見了都會
退避三舍。過去曾聽過某法師說不少人愈是修行,反而愈是修出一副「修羅面孔」,老是像
誰欠了他二五八萬似地。這就令我懷念起當初仁俊長老的開示。他曾說過修菩薩道的人要「
修臉」。不是指男人要刮鬍子,而是說菩薩行者見了人,要能笑得出來。不要一天到晚愁眉
苦臉地令人感覺像是阿修羅一樣。我看這一點,也應是夫妻之道的必修學分。
另外講到「我」,就更是夫妻關係裡核心的部份了。因為大凡是凡夫都會有「自我」。而夫
妻關係正是把「兩個自我」放到一起,摩擦是在所難免。故夫妻關係實在是菩薩道修行的道
場。但光是靠忍辱,並不見得就能「度」。曾聽過不少現代做兒子的人,會堅持要妻子與自
己母親共同居住。結果不少情況是弄得兩敗俱傷,甚至有因此而婚姻破裂。因為婆婆有婆婆
的我,而媳婦也有媳婦的我。本來夫妻就已經是兩個我的摩擦,一旦再加上上一代也對孫子
的教養有意見,那種尖銳的對立與衝突,恐怕不要說光靠做孝順兒子及好老公無法解決,就
是禪定修得好而有定力,都是無法解決的。而般若智慧的功用,正是幫助人如何調伏與安置
各人的「自我」。不同家庭所面臨的選項雖不見得一樣,但需要兒子有洞觀的智慧及跳脫框
架的自在,應是都一樣的。總而言之,是行菩薩道者需要有由般若所生的自在解脫力,才有
可能調伏周遭眾生「我」的衝突。但自己若不能自在,而仍受任何觀念的綑綁,就會無論懂
再多的佛法都「用不上」。故自在也是夫妻相處之道的重要環節。若沒有它,人常常會「死
在句下」。
而人若是能在夫妻關係裡調伏自我而得自在,就不會再有「此土不淨」的想法,好像活在這
個世界裡有多痛苦。沒錯,人如果尚未能自我提昇而調伏煩惱,活著是會感覺蠻苦。未聞賢
聖法的眾生,也就往往會因此而把自己的苦轉移到他人身上,例如常打老婆,或拿子女出氣
等。但菩薩行者是已聞賢聖法的人,就絕不應再把任何人當出氣筒。菩薩道夫妻關係的修行
,是著重自己調伏煩惱而有喜的生命品質。能這樣,就不會再把配偶乃至子女都看成「討債
鬼」。這樣就是體解了大乘佛法的中道,也才是常、樂、我、淨裡講的淨的真義。否則就還
是會像猶太人永遠戴著帽子一樣,隨時準備著「離開」以躲避迫害、追殺。我看中國佛教徒
常有的把人生看成「還一筆總債」的思想,其實可以說和猶太人的「帽子思想」極為類似。
懷著這種不淨思想來看待夫妻關係,不只是毫無浪漫可言,最主要是這種思想本身可說是對
配偶的「不敬」,也並不合乎四聖諦修行的本意。修行人若為這種不淨的觀念所束縛,就是
想擁有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夫妻關係,我看都頗困難。因為已經未經求證地把對方的存在
視為某類「修行障礙」了。
以上所言,只是一點個人修行的淺見。若有刺耳之處,還望海涵。但也歡迎大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