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這件事情還很遙遠,何必要鑽牛角尖,一定要去討論它呢?」也有人認為: 「無論討論還是不討論,面對還是不面對,這件事其實都一樣,無以逃避,也無法解決。那 何必自己要找不痛快呢?」這是大多數人的態度。
其實這話講得有幾分道理。因為的確也有不少人,是因為要用宗教來「解決」這個問題,結 果反而自己給自己找來了不少煩惱。我們姑且不講其它的宗教,佛教裡其實就有不少的例子。理 想地說,信仰佛教者理應有開闊的心靈,而能容納一切宗教。但事實是不少佛友在面對生死 時,也是未能免俗,往往會在人間的「臨終場景」裡演出規模大小不一的「宗教戰」。例如 會堅主病人死前或死後,應用何種宗教儀式。如果未能遂己所願,往往也會演出心靈上的「全 武行」。有時並沒有任何「宗教戰」,但修行人卻不放過自己或親人,而嚴格地禁止任何情 感的流露。認為那是妨害人往生的孽障。若以心理科學的眼光來看這些人類的「臨終宗教行 為」,其中不少幾乎可以說是等同自虐。而所有的這些,若以世界佛教青年會的眼光來看,均 不合乎根本佛法的原則與精神。
佛教講的修行要能了生脫死,其實就是對生死現象的超越。而所謂的了生脫死,也不是到了 臨終才用得上,而是教人如何在當下的每一個念頭裡,皆能解脫煩惱,不著生死相。也正因 為修行人的心裡不執著,沒有戰爭,所以臨終時既不會上演任何宗教戰爭的戲碼,也不會有 親屬絕不可哭的圖騰禁忌。恆順眾生,接受生命,應是原始佛法面對生死的原則。
關於這些,是否陳義過高?還是只是原始佛法基本的精神?請點閱本期的「面對生死該如何? 」(十一月2013)專題。